從臘月二十八到正月二十八
時至今日
這場與病毒賽跑的“戰役”
已經持續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
對于許多博宏人而言
這一個月如此特別而又不可思議
他們面臨了從未有過的危險
經受了從未有過的疲憊
但他們不懼生死
不言苦累
依然負重前行
他們以
最堅決的態度
最迅速的行動
合力創造了成千上萬間病房
成就了“博宏速度”
今天
讓我們繼續一起感受
他們的
“酸甜苦辣”
?
最難的……
肖黎超,博宏建設施工員。臘月二十八起參與武漢防疫項目建設。從漢口醫院到五醫院,再到泰康同濟醫院,連續29天晝夜不停地負責12個醫院的“三區兩通道”施工材料采購調配和后勤配套工作。他說最難的時候是公司同時接到多家醫院改造任務的那幾天,由于春節加封城,很多材料供應商都已經歇業,但疫情面前,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必須上,為了保障多家醫院同時施工期間材料充足供應,他多次連夜驅車前往東西湖、青山等遠城區材料廠籌集建筑物資,為了減少供應商家的麻煩,他還深夜親自上門接送,確保材料能及時到位。“接到命令,就要無條件完成”是肖黎超參加這場“防疫戰”以來的工作態度和宗旨。
最不可思議的……
余官濤,博宏建設安全員。正月初一的一個電話,一聲召令,他立即從家里奔赴防疫建設項目現場。疫情期間,他先后參與了“火神山”醫院、“雷神山”醫院、國際博覽中心“方艙醫院”、泰康同濟醫院、武漢科技會展中心“方艙醫院”、武漢體育運動學校“方艙醫院”等多個項目。讓他最不可思議的是在國際博覽中心“方艙醫院”項目現場,他連續工作2天3晚,搬運物資、安裝隔板、協調班組,他一刻未停,直到任務完成,他才發現2天以來,他只睡了4個小時。他說:“我從沒想過自己這么能扛!”
最期待的……
褚明,博宏建設施工員。臘月二十九投身武漢防疫建設任務。作為13年的老員工,未等公司通知,他便毫不猶豫沖鋒在前,火速馳援抗疫建設。從火神山醫院、塔子湖“方艙醫院”,到江岸區黨校“方艙醫院“”和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,連續27天不間斷負責現場施工管理、材料供給、后勤配套和交通疏導協調工作。那些進入ICU病房的危險、那些連日徹夜未眠的疲憊都未曾讓他覺得艱難,唯一令他遺憾的是春節沒能陪著家里人一起度過,他說他最期待的時刻是武漢好起來的那一天,他要回家去抱抱5歲的女兒。
?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?
最痛的……
劉子熠,博宏建設安全員。從黃岡紅安老家驅車返漢的第一時間,他便直接奔赴項目現場,先后參與了武漢科技會展中心“方艙醫院”、二橋體育中心“方艙醫院”、蘇泊爾“方艙醫院”、武漢輕工業學院“方艙醫院”等項目。對他來說,防疫建設必須分秒必爭!他最痛的時候是在武漢輕工業學院“方艙醫院”項目現場,為幫助工人快速安裝好巖棉板隔斷,手被鐵皮劃了一道很深的口子,那時候鮮血直流讓他難以忍受,但在醫院縫6針后他很快又回到了項目現場。他說,“我這小傷不算什么,還有很多人都在晝夜不舍地戰斗著……”在他看來,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!
最不后悔的……
趙德威,博宏建設安全文明部科員。正月初四從黃石家中馳援武漢防疫項目建設。從援建火神山、雷神山和國博方艙醫院,到漢陽各舊社區的封閉任務,連續23天不間斷負責施工現場的安全文明、后勤配套、物資供給和交通疏導協調工作。為保障火神山項目人員的物資供給和施工現場交通暢行無阻,他不舍晝夜,四處奔波,從未喊苦喊累。為給漢陽區各舊社區搭建良好的封閉圍擋,在暴風雪里全身被淋透卻未曾停歇。他最不后悔的就是主動選擇了從黃石突破重重交通阻礙“逆行”至武漢,他說“與最勇敢的博宏人并肩戰斗,我深感榮幸!”
最辛苦的……
李飛,博宏建設施工員,臘月三十從仙桃返回武漢,自正月初一加入防疫項目建設,前后參與了“火神山”醫院、“雷神山”醫院、國際博覽會“方艙醫院”、武昌國際會展中心“方艙醫院”、泰康同濟醫院、江漢二橋體育中心“方艙醫院”以及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建設和改造項目。他最辛苦的時候還是在“火神山”醫院建設期間,那時候后勤組、施工組、交通組人手十分緊缺,他白天協助現場負責物資籌集、分發,晚上協助進行交通指揮,為了確保車流、人流暢通,不影響現場正常施工,李飛連著4個晚上沒有休息,他說:“辛苦是辛苦,但都是跟同事們在一起,就當是正常的工作,反正老婆很支持!”
感觸最深的……
侯寶強,博宏建設質量技術部科員。臘月三十前往“火神山”醫院項目現場,主要負責后勤物資的籌集、發放和管理,以及后續防疫項目建設中機電安裝等相關事宜。令他感觸最深的是2月15日那天,連日被疫情困住的武漢又降大雪,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七醫院協助裝完病房內的熱水器后,從醫院返回漢陽,當車輛行駛在空無一人、白雪皚皚的楊泗港大橋上時,他說他迷離在武漢,而武漢又迷離在大雪風飛。阡陌孤城,再上一線,他有感而發:“來時風雨歸時雪,千里江城晝夜白。荊楚百萬兒郎在,豈容冠毒泛充災。”
最愧疚的……
楊文龍,博宏建設施工員。自臘月二十八從公司直接前往防疫項目建設一線,跟隨胡秋實項目團隊參與了各個醫院改造項目。1996年生的楊文龍是此次防疫項目建設一線年齡最小的員工,卻依舊“挑起了大梁”,管理現場施工、對工人進行技術交底、協調材料入場,日日夜夜與工人為伍,讓他在項目現場已經“輕車熟路”。為了不讓父母擔心,楊文龍前期一直跟父母說他在公司加班,而事實上那時候他在防疫項目現場已經連熬了好幾個通宵,他最愧疚的是有幾次因為沒有休息好,對父母的關心和詢問很沒有耐心,他說他知道自己不對,但是當時真的太困了,感覺站著都能睡著。他現在最想告訴爸媽:“你們別催我回家了,你們放心,我會好好的,等疫情結束,我就回來看你們!”
?